媽媽的味道 19屆張韃子     2008/02/24 20:07

             

    三年前還在役時,有一回陪同長官到高雄視導部隊,歸程抽空轉往探望卅餘年未見,現在左營擔任警察的同學張O(O榮兄因家住澎湖白沙鄉吉貝村,小時候田老媽給起了個“馬公”的外號),中午“馬公”及其家人邀我在住家附近的西餐廳用餐,席間談到年幼時在薇閣的趣事,不覺間聊上了吃這檔事,馬公嫌大嫂烹煮的炸醬麵少了點味道,但總覺不出是哪味兒;我姐去年底回國時,寄宿王榮德家,倆人也是嘴饞燒了鍋炸醬麵犒賞自己,但同樣的感覺不對味。

 

    在坊間麵食館或北方食堂常有機會吃到炸醬麵,不過,咳!就別提那感覺了,儘管各家費盡心思花樣翻新,酸的、甜的、麻的、辣的千奇百怪各種味道不一而足,但就缺少薇閣那一味,那一味究竟是啥的味呢?說穿了也沒什麼,就是熟悉的、溫柔的、帶有無限情感的滋味。這樣看來吃炸醬麵似乎已經昇華至精神層面了,大師唐魯孫在提到北京炸醬麵的醬料製作時,方式十分簡單,看不出有什麼特殊,但他沽的就是那忠於原味的精神,仔細回味咱們薇閣出名的炸醬麵,其醬料不也就是豆瓣醬和著剁碎的三層肉末還掺了些提味的蝦米罷了,就因為那股子的簡單、純淨與熟悉,所以才能吮指回味,這大概就是所謂媽媽的味道吧!

 

    其實在薇閣吃炸醬麵最有意思的不是黑醬滾白麵,熱騰騰地送進嘴裡,而是將拌麵剩下的三分之ㄧ醬料置於湯碗內夾帶出餐廳(得千萬小心別被田老媽逮著給趕回座位就前功盡棄了),來到廚房後面開水爐邊,沖一碗熱騰騰我們戲稱“雞湯”的醬汁湯,那漂在湯頭上層的油花,混搭著沉在下層的碎肉末和蝦米粒,在少衣缺糧那個年代的大冬天裡一口送進喉裡,順心貼肺可謂舒坦極了。

 

    不過,如同前面所提的,這提升到精神層面的東西,多少也跟用餐的環境有關,不信你沖完“雞湯”後,乖乖回到餐廳裡的座位上,再吮一口試試,那味道頓時變得如同白開水一斑無味,因此,根據我們未正式的票選,確定可以增進食慾,加大食量、滋潤枯竭腸胃的最佳用餐時刻是天氣清朗的黃昏,最佳用餐地點則是校工老王宿舍(糧秣庫房)後面的竹林裡,在那裡用餐的哥兒們,個個如同丐幫幫眾,或坐矮牆、或臥草坪、或斜倚樹林,單手托盤,盤上疊個大湯碗,碗裡盛的管他豬食、餿水,樣樣好吃。

 

    這般吃法還有一項刺激值得一書,那就是常會遇到師或周老師臨機突襲,通常像這樣邊吃邊聊的快樂饗宴,我們在外圍都放有警戒哨(按江湖規矩通常由一、二年級的菜鳥擔任),一旦有個風吹草動,前方示警,扯皮聊天的幫眾,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循預先規劃路線,一溜煙的散人,逃離的過程,慌亂中常有人落了碗掉了筷,被老師撿走,在下一餐用餐時,只得用其他工具取代,或著老師自首認錯,索回餐具,像這樣又享受又刺激的用餐方式,地球村絕難覓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閣校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