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事回味---童年遊戲  19屆張韃子    2008/03/01 10:02

 

    在咱們那個物質缺乏的年代,玩具是十分奢侈的名詞,一般

院童所謂的玩具大多是免費的、自製的,如各種()紙製品、河裡撈的琉璃瓦片、橡皮筋、彈珠,或者取材自大自然的植物、黏土等,但那些到底都是少數和相對侷限的物品,真正要讓多數人同樂並且能夠惠而不費的,則屬團體遊戲。薇閣的小朋友來自四面八方,當年許多遊戲方式或由小朋友放假回家自家裡學()習後,帶來學校傳授流行,或者是經年累月由學長們研發改進代代流傳下來,不過種類雖多,卻大部分是男生的遊戲,例如捉迷藏(躲貓貓)、踢罐頭、老鷹抓小雞、123木頭人、官兵捉強盜、搶國寶……,還有衝關、藏脫鞋、騎馬打仗、哈拉咕立(一種用腳踢的類棒球活動)及殺刀等……,上述遊戲中融合著奔跑、跳躍、推擠、拉扯、翻騰、閃躲、隱蔽與掩蔽,是體格鍛鍊及領導統御磨練的好機會,女生因為柔弱與文靜的特質,在咱們那男女分際明顯的校園裡,除了跳橡皮筋等較柔性的遊戲,甚少參加男生的遊戲,前開遊戲中比較值得一書的是「殺刀、哈拉咕立、騎馬打仗和搶國寶」等遊戲,這些遊戲鬥智鬥力變化萬端結局難測十分刺激有趣,但因為遊戲規則明晰,群眾公理有效,因此,大家都能安於那種默契遵守規則,甚少爭執。
 
 
一、殺刀

          這種遊戲首先須區分敵對的兩組,通常是由武藝高強的高班學長當領袖,採猜拳方式依次選出隊員,然後各自找一個不能移動且沒有太多分叉的地物

      (如電線桿、石墩或牆角落)當巢穴,一碰到巢穴,大家就有「電」,通了電才能出去廝殺。

       
廝殺的規則很簡單,只能用一隻手當刀,碰到對方身體的任何部分(手刀除外),對方就算「死」了,必須乖乖地到我方擇定的電中觸碰連接,死的人可以連串成一長串,等待自己國的人來解救(途中,當然有大軍把守),只要有電的人,碰到被囚禁的那一大串的任何部分,就算解救成功。

       
對方如果被我方砍死以後,自己的電同時喪失,必須將殺死的對方帶回並且回到自家碰電稱作「補電」,還有兩個對殺的人,如果同時砍中對方,不算死,但要算失電(術語叫作”),必須回去補電。

      
遊戲中,大個兒或武藝高強的人,是眾人當然圍攻的重點,廝殺當中隊員也會陸續損失,而那些隊裡最小的,看起來毫不起眼的小囉嘍,常會在大戰中,趁亂突圍,演出大解救的高潮戲碼,整場遊戲直到一邊被完全殲滅才會結束。


        這遊戲比較陽剛,流行在那個充斥著武俠電影的年代,人人自比心儀的俠客,各種招式與功夫,自我揣度模擬,陶醉當中其樂無比,林聖華學長是我心目中的大俠,渠出神入化翻滾騰躍砍劈點扎的工夫,讓我嘗認為他曾偷上山拜師學藝過。


  二、哈拉咕立

       “哈拉咕力是一種用腳踢的棒球,發音是哪國語言不可考,哪個年代流傳下來的亦無從追溯,這遊戲屬中度張力男女皆宜,遊戲規則大抵同棒球,球隊人數可以從五人至八、九人不等,沒有捕手,內野可守可不守,因為防守者若持球可直接砸壘,進攻者倘比球晚踩到壘就判出局,另進攻者於跑壘的過程中若離壘而被球觸碰到,亦被判出局,別瞧像躲避球那麼   大顆球,攻擊者還常會踢空(稱為踢破”)或界外(稱為哈拉咕立”),兩次踢空或三次界外判出局。

 

        踢哈拉咕立的首選場地是五、六年級教室前的水泥坪,外野延伸至大禮堂邊的方基土坪,這種遊戲女生當中比較男人婆的我姊張淑琴、妖嬌學姐王榮及暴力女劉孝珍等,是當時女生中玩得較出色的幾位,其他男生踢得棒的就多到難以勝數,但要說最精道的狀元郎則非陳進成學長莫屬,陳學長人高馬大腳勁兒十足,每回輪他上場踢球,就算對手布陣退守到大禮堂退到後方的硫磺河邊,依然拿他沒輒,他總是輕描淡寫八歩趕蟬,大腳橫掃碰的一聲,讓球兒在亮藍的天際,畫出一道耀眼黃色弧線,然後像末入雲端的箭矢消失在空中,清壘的一擊不說,防守員還常要繞半個校園,下到廁所後面的河裡,才能將被水沖走那顆碩果僅存的球兒撈起。


 

            謝謝網路有心人提供及分享

             “哈拉咕立現在稱為足壘球

 

  三、騎馬打仗

        這種遊戲最是剛猛,人數越多越有趣,規則簡單,也是區分兩國,由體型高大能征貫戰的學長領軍,猜拳選擇隊友,戰鬥的勝負,取決於騎在馬背上的人,身體任何部位碰觸到地面就算陣亡,大混戰中身材過於嬌小者十分吃虧,早期遊戲方式單純,大個揹小個,一人揹一人單馬作戰,雙方交戰拉、   扯、拖、摔、拽、衝、撞、頂、拱、絆、踩、踏,戰至最後常是身材最為魁武壯碩與馬上輕巧又能戰鬥的兩組決戰,不過這樣態勢被後來研發的大戰馬與跳馬給改變了。

 

        所謂大戰馬,就是四人編成一組,最高壯者在前當馬頭,另兩位身材相當者環臂當作騎,另一人乘於馬背上,類似戰車馱一位戰將,那組裝起來的戰馬威力驚人,好似當年金兀朮的拐子馬,一路橫衝直撞,尋常小戰馬當者披靡,初上陣的大戰馬,令未組大戰馬的一方手足無措,幾輪下來全軍盡墨,不過兀朮的拐子馬可也不是全無敵手,自從跳馬發明了以後,大戰馬不再所向無敵,跳馬者乃以小博大,找一組不太能衝撞的瘦弱組合,當馬的雙手背於身後臀部位十指緊扣,另一位戰士身形騰空單腳站立在戰馬者合扣的雙掌心中,當接近大戰馬時,戰士飛撲而出,死命攀住大戰馬上的戰將,或挖眼、或咬耳、或啃頭皮或勒脖子,傾盡各種手段死纏爛打,唯一目的就是將大戰馬上的戰將扯拽拉下,因為犧牲打的跳馬以最小的損失,換取最大利益,改變了騎馬打仗的許多觀念,這種戰場武器的更新,連帶各隊主帥諸般戰法戰術運用相應調整,使得這項遊戲更為有趣。

 

        週末晚餐過後一小時,三幾十人群聚在老鹽巴房門口的大草坪上決戰,是夏夜最驚天動地的遊戲,我的好同學趙仲昂、孫君立都曾在草坪上折斷胳臂,其他抓傷、撕裂傷及碰撞瘀青極為平常,因為這般的狂暴火辣,騎馬打仗與橄欖球併列為男子漢的遊戲。

           

(戰爭太激烈了我一時無法將圖面取下)              

     ()騎馬打仗小戰馬廝殺           ()騎馬打仗大戰馬列陣衝鋒     

 

  四、搶國寶

        這也是揉和著擒抱、推擠、拉扯、摔角、頂牛、拱撞及拍打的遊戲,既要單兵作戰又需群策群力來達成任務,遊戲規則同樣區分成兩隊,各隊人數五~八人,.兩隊各取一物(瓦片、石塊皆可)為國寶,置於紅色三角區塊內,雙方人馬必須全力保護己方寶物,避免遭敵所取,同時進攻到對方國境內取得寶物,並且回到自己的國度裡放置在紅色三角區塊內,才算獲勝。在

      白色區域裏要小心被推出線外或拉進線內,踩線也都出局;藍色安全區若蹲下手觸地面表示休戰,不會受到攻擊,但相對的也不能攻擊別人,起立手離地面就表示開戰,可以互相攻防;在綠色場外自由區塊可以任意奔馳推拉拱撞,這個區域因為範圍廣大,戰鬥方式最多,常見著三、五人抬小豬似地,把對方丟進畫線區裡。

 

               

謝謝網路有心人提供及分享

 搶國寶示意圖

 

        搶國寶的遊戲場地在大禮堂及總務室之間的土坪,這遊戲單兵作戰的機會大,身形莊碩者比較優勢,我的學長同學吳啟宇小六時身高據判應有165公分,虎背熊腰胳臂粗壯,是玩這遊戲的好手,另外值得再三提及的女中悍將,是學妹劉孝珍,她的遊戲界限最不明顯,能文能武宜男宜女,瘋起來玩時女生愛、男生怕,敵手敬,我就親眼見著,有位身材與我相仿的哥兒們,準備自己方城堡衝出時,凌空躍起在過道上,被姑娘她隔山打牛的如來神掌擊中,宛如斷線風箏般地,飄落在三仗開外的一棵榕樹跟前,劇烈撞擊後除了額頭上增加元宵一顆,外加兩掛膏狀鼻血與輪狀瘀青眼圈。目視那一掌後,不只我,仍在城堡內的眾兄弟,人人渾身哆嗦面色慘白形體戰慄,之後大家乖乖匍匐爬行沒人敢再飛騰縱跳,那驚悚一幕在我腦海縈懷半載,午夜時分常夢靨駭醒,也深遠的影響了我以後玩搶國寶的興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薇閣校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